马世琦先生小传

文章更新于2025-7-22

一 家世背景

  马世琦先生出生于山东莱州。马先生的曾祖父为当地著名的“京官”——在北京负责故宫及各王府的修缮维护事宜,家资巨厚,交际甚广,在当时北京政商两界颇有影响。马先生的祖父在北京创立了“万兴和”,从事建材生意,事业也颇为成功。马先生的父亲蒙受祖上福荫,家境优越,醉心于花鸟鱼虫的养育赏玩并精于此道,且乐善好施,爱交朋友,在北京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虽然家世显赫,马世琦先生却未像父亲一样享受到衣食无忧的潇洒生活。马先生出生于1944年,幼时正值解放初期,因家庭成分问题饱受歧视,经常目睹村里的老百姓来家中搬走一件件价值不菲的物件,其中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甚至故宫中的藏品。后来马先生随家人迁至北京居住,由于担心受到牵连,家中剩下的几大箱字画和线装书也被马先生的母亲处理掉了:用作取暖做饭的柴火,整整烧了一个冬天。

  马先生后来常说,就是幼时的耳闻目睹,让他切身感受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因此自己能“放下”,修炼到了功夫中“空”的高级境界。

二 自幼学拳

  马世琦先生的父亲与尚派形意拳第二代传人文肇枬先生是挚友。一日,年幼的马先生放学回家,正值文老师在家中做客,见孩子机灵可爱,心生欢喜,便问:“你喜欢武术吗?”马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喜欢啊!”从此马先生便正式拜入文肇枬老师门下学拳,那年马先生11岁。

  除了得到文肇枬老师的亲传,师伯关秉公也常常对聪慧的马先生爱护有加,悉心指导。文先生师从许笑羽先生,关先生师从陈子江先生;许笑羽、陈子江均师从尚云祥先生。二位老师虽不出名,但确已功臻化境,是不可多遇的高手。

  入门初期,马先生和大部分学武者一样 ,学习长拳,如劈叉、踢腿、打旋子等动作。每到周末,马先生就跟随师父、师叔师伯们一起去北京北海公园的小西天练功。细心的马先生注意到,虽然都是跟随同一个老师学的功夫,但由于身高等自身条件不同,每个人的拳打出来都各有特点。因此不能单纯从套路动作上评价功夫的高低。

三 上下求索

  马先生酷爱读书,每天放学后就到学校对面的图书馆看书,阅读了《诗经》《论语》《中华活页文选》《先秦文学史编》《史记》《孙子兵法》等大量传统文化经典。马先生记忆力惊人,读书过目不忘,从初一起直到高中毕业,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马先生学习武术同样进步很快,各种复杂的动作、套路等只学一次就会,而且姿势标准,动作漂亮,深得师父和同门长辈们的喜爱。

  到马先生16岁时,常听师父、师伯们聊起站桩的奇妙之处,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开始练习站桩。长拳的基本功是马步,形意拳的代表桩功是三体式,当时武术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式子下得越低,腿越累,功夫越高。因此马先生便刻苦练习,加之身体禀赋很好,很快在师兄弟中出类拔萃。闲暇时,年少的马先生也喜欢看各种武侠小说。某日,马先生看到书中描述:马步站好后可以两腿生根,任凭他人用力而不能推动。于是好奇心大发,要亲自验证一番,自己扎好马步后让人来推。结果一推就倒,完全没有用力的可能,与小说中描述大相径庭。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下如此苦功仍与常人没有区别,马先生18岁时便努力自学中医,学习了《黄帝内经》、《针灸大成》《景岳全书》《中医学概论》等经典,22岁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中医水平,以至于在工作后一直兼任厂里的医务室岗位。

  22岁时,马先生学武结束,实战水平已经名镇一方,但马先生并未止步于此,心中对于武学的疑问尚未消除,他开始结合中医等传统文化知识来调整自己的练法,结果功力突飞猛进:

  以各门派武术中常见的基本功——“站桩”为例,马先生发现 “站桩”二字包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站”字代表直立,说“站桩”而不是“蹲桩”,代表练习时不能屈膝下蹲。“桩”字的含意也是直立,工地上打桩,桩必须是笔直的,有一点弯曲就是废品。因此练功者站桩,自已就是桩;腿越弯,阴面越练越僵,阳面越练越软,第一损害健康,第二阳面无力。人的腿像一张弓,前面(阴)是弓背,后面(阳)委中大筋是弓弦,弓用力下弯,弓弦自然松弛无力,此为 “软”,不是“柔”。

  同年,马先生参加工作,同时继续广泛阅读各类经典著作,包括佛经、道藏等等。

  在28岁时,由于工作需要,马先生又掌握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现代科学理论,同样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四 独异于人

  马先生在户外练功时,常有习武者,甚至形意同门前来“指导”,往往对马先生说 “你站的不对“、“站得这么高练不出功夫来”。马先生起初耐心解释,后来发现质疑者往往先入为主,难以改变,便与对方搭手试劲,如此才令其心服口服。许多与马先生搭过手的习武者都发出“大半辈子都练错了”的感叹,而只要真心求教,马先生均悉心指导其站桩功法,自此功力日增,步入正途。

  马先生在与其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中从未失手,往往一招制胜,出手便分胜负。但马先生为人厚道,能用三分劲取胜就不用四分,从未让对方难堪,旁观者往往看不出所以然,而双方心中自明,因此从未得罪于人,在圈子中拥有“手善”、“劲儿漂亮”的美名。

  有人认为马先生提倡的是“高”桩,但马先生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严谨。马先生认为桩没有高低之分,屈膝下蹲不能叫低桩,因为弯了就不是桩,只有顶天立地才是桩。  

五 中年大成

  马先生在36岁时,彻底参透内功修炼的全部奥秘,完全形成了自己的练法:将关秉公师伯秘传的五式桩功加以完善,形成了次第分明,效果显著的桩功八式,同时创造出动功八式等先进的训练方法,将内家拳的修炼体系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 。40岁时,马先生的功夫达到了圆满大成的境界,在当时的北京武术界享有盛名,上门拜访者络绎不绝。

  之后由于工作、家庭等事务繁杂,便很少专心练功,只是抽空教教学生。马先生回忆,在练功最多的那段日子里,有很多神奇的现象,比如半夜熟睡时,也能清楚知道谁在家门口走过;与同事猜拳,连续几十次猜中等。

  马先生身法轻灵,出手极快,看似轻柔无力,实则劲力巨大,可以轻易击透护甲,普通人根本无法承受。多年的内功练习,使马先生的骨骼强度远超常人,肋骨骨缝几乎闭合,内气充盈,不惧外力击打。尽管马先生在中年后不再站桩,但功夫不但没有消退,反而依然增长,常常在不经意间得到全新的领悟。

  马世琦先生在武术理论、内功功力、实战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

六 敬师如神

  马世琦先生与恩师文肇枬先生、师伯关秉公先生感情极深,敬师如神。马先生常回忆,初入师门时,恩师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德者必有所得,无德者不教”。二位老师十余年来的教导,以及他们高尚的德行深深地影响了马先生的一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居民冬天需要自己烧煤取暖,因通风不畅导致煤气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文肇枬老师曾不慎中毒,神志不清,在医院住院疗养,期间马先生白天上班,下班后到病房整夜看护,精心照料。文老师出院后,马先生每隔一天便上门为其针灸,连续四个月,直至康复。后来文老师因高血压突发两次半身不遂,马先生又亲自为文老师针灸,最后完全康复如初,没有一点后遗症,竟然可以去山上游玩逮鸟。

  马世琦先生形成了自己的武术理论和功法后,在恩师面前演示,文肇枬老师并未像有些师父那样,认为弟子修改功法是对老师不敬,反而非常高兴,说:“形意拳如果不发展,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很悲哀的事;如果发展起来,应该是值得庆祝的事。”对此马先生无比感恩。

  文肇枬先生武艺卓绝,但由于一生刻苦练功,损耗了气血,在66岁时便因心脏病辞世。马先生为此无比痛心,常感叹自己不能为师父尽孝报恩,也更坚定了练武不能受苦,养生是练功前提的想法。 

七 无私传法

  与大多数老师不同,马世琦先生早在22岁就开始教功,大半生都在传播站桩功法。前来求学的起初是同事、亲朋、邻居等武术爱好者,后来发现习练者不仅武艺提高迅速,同时身体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甚至有些多年不愈的疑难杂症都得到了根治。随着受益者的口碑相传,渐渐有中医类学校、培训机构等前来邀请马先生授课传法,包括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北京辛庄师范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苏州同里传艾书院等。

  2012年,马先生在北京开设“明心堂”,为众弟子和学员创造专修环境,专心传授内家功法。

  2016年,由马先生讲述,众弟子共同整理的《顶天立地的功夫》一书面世。该书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马世琦先生的武学思想,以严谨客观的态度破除了长期以来流传在武术中的种种误区,堪称中华武学的正本清源之作。更为难得的是,马先生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所悟的内功心法及具体修炼步骤,真正做到人人可学,快速受益。

八 桃李天下

  马世琦先生甘于平淡,不逐名利;虽功夫卓绝,却毫不藏私,始终以真功授人,循循善诱,慈悲爱护。数十年来教人无数,弟子学生遍布海内外,求学者无不为其功夫所着迷,为其品行所叹服。

  过去内功心法很少公开传授,在各门派中均属于“私功夫”,一般只传给少数弟子,对学生大多教套路。因此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而马先生对于每一位真心求学者一视同仁,传授最核心的内功心法。马先生常对弟子说:“咱们不要怕人学会了,而要怕人学不会。要把正确的功法广泛传播,让更多人受益。”

  马先生收徒,不问贫富,只看品行,而且要求申请者必须先站满三年桩。问起缘由,马先生回答:“你看看我是不是骗子,我看看你有没有诚心”。

  马世琦先生的慈悲与智慧,不断感召着每一位有缘人加入到习练内家拳的队伍中:收获健康,增长功夫,体悟文化,滋养身心,真正做到 “把生命把握在自己手中“。 

欲了解更多有关马世琦先生的事迹,可观看:

• 直播回放:何以顶天立地